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 访问次数:
关于开展2020年度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工作的通知
各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浙江省本科高校2020年度省级一流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21〕20号),现就做好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工作通知如下。
一、课程类别及认定范围
(一)课程类别。本次推荐认定的课程类别有四类:1.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线下一流课程;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二)课程认定范围。
1.线上一流课程:截至2021年1月31日,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完成至少两个学期或两个周期(原则上每个周期不少于 6 周)教学活动的全日制本科层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2.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者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
(1)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增强课堂互动,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焕发课堂生机活力,发挥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2)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 20%—50% 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3)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社会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70%以上,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可保证社会实践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推荐条件
推荐课程须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周期(原则上每个周期不少于 6 周)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符合相关类型课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四)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五)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突出高阶性、创新性。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七)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现一定的挑战度,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三、课程推荐要求
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有关要求,深度挖掘课程的育人元素,明确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鼓励各单位申报体现跨学科、跨专业及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的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高水平课程。鼓励申报优势特色鲜明、受益面广的高质量通识类课程。
(一)已经认定为国家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同名课程者,其课程负责人及团队主要成员不再参加此次省级一流课程同类型课程的推荐。
(二)已认定为 2020 年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及团队主要成员不再参加此次省级一流课程的推荐。
(三)候选课程所涉及的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及团队主要成员每人每年限一门课程。
四、课程推荐配额
省厅分配给我校的推荐名额是: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共30门;线上一流课程15门。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认定方式为“学校推荐、省厅备案”;线上一流课程的认定方式为“学校推荐、省厅评审”。学院根据课程申报的数量和质量择优向省厅推荐。
五、推荐工作流程及时间节点
(一)3月12日前,各系报送推荐材料
(二)3月19日前,完成评审推荐工作
(三)3月20日,网上填报课程信息报送省厅
六、材料报送
各系在3月12日前将以下材料报送教务中心205办公室,申报书一式5份,其他材料一式一份,同时发送电子文档,文件命名:系+课程负责人+课程名称。《申报书》、《汇总表》中有推荐意见、签字、盖章的地方都要完备办理。
(一)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汇总表
(二)申报书中提及的佐证材料,包括视频材料、教学设计等纸质材料。纸质材料需加目录并装订成册。
(三)如申请的线上一流课程使用的平台非省平台还需提交线上一流课程平台数据信息表(附件3)
联系人:刘小翠 联系电话:83642433
如需视频录制可联系新商科工场(原四食堂二楼)王薇老师,联系电话:83643998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2.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
3.线上一流课程平台数据信息表(非省平台)
4.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推荐汇总表
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教学事务管理中心
2021年3月2日